Socket是如何创建的?
你好,我是猿java。
说起网络通信,就不得不提到 Socket,不管使用的是Java语言,还是C/C++,Go,PHP,只要你跟网络打交道,基本上离不开Socket。那么 Socket到底是什么? 它又是如何被创建的? 这篇文章,我们就来讲清楚。
申明:本文基于 Linux内核
在正式分析 Socket之前,我们先铺垫下 Linux操作系统下的内核态和用户态,方便下文更好理解 Socket。
Linux 用户态和内核态
Linux设计的初衷是不同的操作给与不同的“权限”,因此将权限分为 2个等级:内核态(内核空间)和用户态(用户空间)。
用户态:提供应用程序运行的空间,一般我们编写的业务代码就是运行在空间。
内核态:提供给操作系统内核使用,比如:cpu可以访问内存、外围设备等。
为什么要划分用户态和内核态?
简单来说:
- 禁止用户程序和底层硬件平台直接交互。
- 禁止用户程序直接访问任意内存地址空间。
用户态和内核态主要可以通过 3种方式来进行转换:
- 系统调用: 调用系统的库函数或者shell调用;
- 异常:如果当前进程运行在用户态,如果这个时候发生了异常事件,就会触发切换。例如:缺页异常。
- 外设中断:当外设完成用户的请求时,会向CPU发送中断信号。
接下来我们开始分析 Socket以及创建过程
什么是 Socket
Socket:中文翻译有很多,所有的翻译整理如下:
n. (电源)插座;(电器)插口,插孔;(人体的)窝,槽;(高尔夫插球杆的)棒头承口;(用以插入某物使其转动的)承窝,轴孔
v. 插入,使装入插座
在技术界,很多地方把 Socket翻译成”套接字“,或许这个中文名词可以很生动形象的传达 Socket所要表达的意思,但是我查阅了很多资料,一直没有找到为什么翻译成”套接字“的有力文档说明,所以个人还是喜欢直接用英文 Socket来表达,不过这个不影响整体对 Socket的理解。
在 Linux操作系统中,替代传输层以上协议实体的标准接口,称为Socket,它负责实现传输层以上所有的功能,可以说 Socket 是 TCP/IP 协议栈对外的窗口。
Socket的数据结构
在 Linux内核中,Socket的数据结构由 struct socket 与 struct sock 2部分组成。
- struct socket
每个 Socket在内核中都唯一对应一个 struct socket结构,其结构如下:
1 | struct socket { |
- struct sock
struct sock是 Socket在网络中的最小描述,它包含了内核管理 Socket最重要的信息集合,其结构如下:
1 | struct sock_common { |
Socket 存在方式
在 Linux中 Socket存在的方式是:文件。
当 Socket连接建立后,用户进程就可以使用常规文件操作访问 Socket,每个 Socket都分配了一个 VFS inode,inode 结构如下:
1 | struct inode{ |
如何创建 Socket
上文我们讲解了 Socket的定义以及数据结构,接下来就要分析基于 TCP协议的 Socket是如何创建的,一般来说,创建 Socket需要经过下面 6个步骤:
- 创建套接字;
- 将套接字与地址绑定,设置套接字选项;
- 建立套接字之间的连接;
- 监听套接字;
- 接收、发送数据;
- 关闭、释放套接字;
因为 Socket是双通道的,所以我们从服务端和客户端两个部分来说明 Socket的创建过程。
服务端创建 Socket
- 调用 socket()函数,创建一个 socket,该 Socket成为主动Socket(Active Socket);
- 调用 bind()函数,给第 1步的主动Socket绑定一个 ip和 port;
- 调用 listen()函数,将主动Socket转成监听Socket,开始监听客户端的连接请求;
- 调用 accept()函数,从已完成连接的队列中拿出一个连接进行处理,如果还没有完成,就要阻塞等待有连接完成;
- 若服务端accept()函数获取到了一个已连接Socket(Connected Socket),则服务端可以往已连接Socket 读数据或者写数据;
说明:在 Linux内核中,会为每个 Socket维护两个队列:一个是已经建立了连接的队列(三次握手已经完毕),处于 established状态;一个是还没有完全建立连接的 (未完成三次握手),处于 syn_rcvd的状态。
客户端创建 Socket
- 调用 socket()函数,创建一个 socket,该 Socket成为主动Socket(Active Socket);
- 当服务端调用 accept()时,客户端可以调用 connect()向服务器发起连接请求,内核会给客户端分配一个临时的端口,一旦握手成功,服务端的 accept()就会返回另一个 Socket;
- 客户端可以向 已连接Socket读数据或者写数据;
Socket整个创建过程可以描述成如下图:
主动socket&被动socket&已连接socket&监听socket
- 主动socket(Active Socket):通过系统库函数 socket()生成的就是主动socket,主要是用于客户端主动向服务器发送连接;
- 被动socket(Passive Socket):通过调用系统库函数 listen(),可以将主动socket标记为被动socket,用于被动监听客户端的请求连接,也叫监听socket。被动socket是服务端独有的,将伴随服务端的整个生命周期。
- 监听socket(Listened Socket): 同被动socket(Passive Socket)一样。
- 已连接socket(Connected Socket):通过系统库函数 accept()获取的已建立连接的socket,该 socket是用于客户端和服务端数据读写的通道,已连接socket是服务器独有的,生命周期为 客户端和服务端的维持的连接时长,当断开连接,生命周期结束。
讲述了 socket这么多的理论知识,最后我们看下 Socket在应用层语言是怎么使用的,这里以 java为例。
服务端源码
1 | // java.net.ServerSocket |
java源码 ServerSocket类中封装了多个构造器,源码调试可以看下,构造器最终都指向 bind(SocketAddress endpoint, int backlog)方法,该方法里面包含重要两个步骤 bind()和 listen(),俩方法又指向 PlainSocketImpl类中的的 native socketBind()和 native socketListen(),native方法其实最终操作系统的 bind()和 listen()函数对应。
所以通过上面的java源码可以看出,java的 ServerSocket类只是对操作系统的函数做了一层简单的包装,下面我们再看看 java对客户端的代码实现:
1 | // java.net.Socket |
java源码对客户端的包装和服务端很类似,最后都指向native connect()方法和操作系统的connect()函数对应。
通过对 java.net包中 ServerSocket类和 Socket类的源码分析,我们看出java只是在jdk里面做了一层使用封装,最终都是指向 native的方法,和操作系统的函数绑定,这个流程也再次和上面基于 TCP协议的Socket程序函数调用过程图 吻合。
参考文献
[Linux系统帮助文档](Index of /linux/man-pages/man2)
java socket官方文档 What Is a Socket?
学习交流
如果你觉得文章有帮助,请帮忙转发给更多的好友,或关注公众号:猿java,持续输出硬核文章。